目擊墜地前打了幾個旋兒
9月10日,不少媒體報道:9日清晨,兩具不明飛行物的金屬殘骸,幾乎在同一時間墜落在重慶奉節(jié)。媒體在報道時,還披露了該殘骸的相關數(shù)
據(jù)及標注。日前,據(jù)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有關人士初步分析,這兩具所謂“不明飛行物”的殘骸,應該是我國剛剛發(fā)射的“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上的整流罩。
整流罩成了“不明飛行物”,令人尷尬。而不必諱言的是,這種尷尬已不是第一次出現(xiàn)。在今年北京時間7月25日15時5分,我國發(fā)射的“探測二號”衛(wèi)星成功升空后,分離而下的遺留物飄落在湖南某地,8月3日有媒體報道說,這個“不明物體”打破了當?shù)氐钠届o,吸引了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搜尋,紛紛猜測這到底是什么。
記得在“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取得成功后,有人在振奮之余曾斷言,這是一次國民科普教育的契機。然而,此次奉節(jié)“不明飛行物”事件,不論是媒體,還是附近村民,還是當?shù)卣南嚓P部門,均“有眼不識”整流罩,反而追問是否為一起空難事故。這只能表明我們科普教育的契機沒能抓住,科技常識仍然缺乏。
這種常識的缺乏,不應一笑而過。因為它還涉及兩個更重要的問題:第一,分離后的整流罩多半含有放射性物質(zhì),如果沒有配戴必要的防護裝備,一般是不應讓人靠近的。然而從媒體發(fā)布的現(xiàn)場照片看,在整流罩附近,圍著許多沒有采取任何防護措施的村民。第二,有關火箭及衛(wèi)星發(fā)射和回收的具體數(shù)據(jù),在任何一個國家都屬國家機密。媒體對整流罩相關數(shù)據(jù)的報道,可能是一種泄密。
我們常說,科技是第一生產(chǎn)力,而成為一個科學技術大國,也是幾代中國人的夢想,更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關鍵。但如果公眾依然不能具備起碼的科技常識,如果承擔著傳播科技之使命的大眾媒體,以及在科普活動中起著決定作用的地方政府部門,依然是“門外漢”,則我們離科技大國的目標就很遙遠。從這個角度說,希望奉節(jié)的“不明飛行物”事件,能真正成為一次加強國民科普教育的契機!罡恚ê暇庉嫞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