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的早點宵夜篷
王承頌
青島解放前后那段時期,正是人民生活極為困難之時。當(dāng)時在老臺東一帶,每日清晨五六點鐘都有賣早點的。除個別挎一竹籃燒餅油條走街串巷的叫賣者外,比較講究的就是在街頭拐角處搭建的早點宵夜篷。篷內(nèi)架起一張長方形木板當(dāng)桌,擺幾條長凳,旁邊支著煤球或木炭鍋灶煮豆?jié){;另有一個小玻璃櫥,里面放有桃酥、油條、蛋糕之類。能夠進(jìn)入早點篷吃早點的人,必然是手頭比較富裕者,而一般平民只能在自家熬點苞米面稀粥。
兒時,我家門口就有這樣一個早點篷,但我只能向里張望過過眼癮,從未能進(jìn)去品嘗一頓。
晚上八點之后也有賣宵夜的,同樣是這種粗布篷子,設(shè)置也與賣早點者相似。只是煮豆?jié){的圓鍋換成中間有分隔的長筒狀鍋,一半是開水可以下餛飩或面條,另一半則燉著一只雞,為專用雞湯,隨時補充開水。玻璃櫥內(nèi)放著幾只小碗備有各種佐料及榨菜末、香菜末……這餛飩攤一般還雇有一個小伙計或自家孩子負(fù)責(zé)用提盒送外賣。閑下來就敲個竹梆,以此表明這里有賣餛飩的。在夜深人靜之時,這梆聲可以傳得很遠(yuǎ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