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戴姓村民當場表示,不再對該地權屬問題進行爭執(zhí),愿意為修建新校舍做奉獻。1934年5月1日,大麥島村用賣陀嵐的卵石、沙粒所得的1,0278元開始興建新校舍,市政府還補助資金2569元。新校舍建有教室6間、辦公室和圖書室等7間。校舍為回字形,并修建了體育場,購置了統(tǒng)一課桌。同時,為方便學生進出學校,在校舍門前修建了一條長400米、寬3米的道路直達湛流干路,現(xiàn)該路已改建為麥島路。當時的大麥島村小學校舍建筑模式與湛山、浮山所、山東頭等村小學建設規(guī)模和風格基本一樣,在周圍村莊堪稱一流。
大麥島建村已有600年歷史,有著它獨有而且豐富深厚的文化底蘊。村民大多活潑,愛說愛唱,所以村內文化娛樂活動經久不衰,世代流傳。過去,村民在捕魚船上能唱漁歌,拉大網時能喊號子,在坡地里能唱流行歌,走在路上也能哼上一段柳腔。1924年大麥島村村民藍以倫等人辦起了“地秧歌”。所謂“地秧歌”就是綁上腿子能跑高蹺,卸下腿子能唱戲。表演的人物大都取材于戲曲故事,如有唐僧、豬八戒、黃天霸、青蛇、白蛇、貨郎、丑婆等16個角色。大麥島村的高蹺在周邊村莊稍有名氣,表演的人物惟妙惟肖、情節(jié)形象生動、技藝超眾。每到正月期間,他們都到處表演節(jié)目,其表演的《打漁殺家》、《武家坡》、《小放!返裙(jié)目,深受周邊村莊村民的喜歡。
因為大麥島村歷史文化悠久,自然還建有一些廟宇用來舉辦各種祭祀活動。其中“荒草庵”座落于浮山前麓,面向大海。此庵建于明朝嘉靖年間,文化大革命時被毀,F(xiàn)仍存有舊殿三間及三棵古老銀杏樹與院外的古槐相伴,是一個僻靜的道場和修身養(yǎng)性的好地方,1998年被列為區(qū)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荒草庵”周邊,還建有康有為墓地。康有為1927年2月28日病逝于青島,葬于李村南象耳山,1985年遷到浮山“荒草庵”東南處,碑文由其門生、藝術大師劉學粟書寫,占地700平方米。“荒草庵”在清朝末年時期已成規(guī)模,其正殿供奉南海大士,左側是“三官殿”,右側是“娘娘殿”,東廂為“七神殿”、西廂為“閻王殿″,對面是“關帝殿”。院落東南建有道士住宿房屋,其山門在東南,形成一個回字形建筑。過去,每逢正月十六日這里便舉行傳統(tǒng)的“荒草庵”廟會。每逢廟會,人山人海,行人如織,到處是賣糖球的、賣蘿卜的……。更熱鬧要算周邊各村來此表演的鑼鼓隊、高蹺隊,還有舞龍燈、耍獅子、跑旱船等節(jié)目。浮山所東北街雅樂組還專程前來助興,他們演奏的《蘇武牧羊》、《游湖》、《老倌掃殿》等節(jié)目,給“荒草庵”廟會增添了喜慶色彩!盎牟葩帧痹幸恢鞒值朗拷袆㈥柮鳎堑澜掏馍脚傻暮脴肥。他尤其是對管子、笙、笛子等樂器樣樣能夠拿的起,所表演的節(jié)目大多音調清晰,婉轉悠揚。由于這人好開玩笑,所以當地人們戲稱其“劉陽明吹笛子一流邪氣”。另外,他還好看紙牌,只要輸了錢他就把道冠往后一推說“這遭要死命了”,這便有了當地村民廣為流傳的一句俗語:“劉陽明開牌要死命了”。解放后政府進行土地改革,大麥島村土地改革評議小組評議劉陽明為大麥島村第一個地主,原因是他只收租子不勞動。劉陽明一聽可嚇壞了,他習慣性地把道冠往后一推,口里念念有詞說“這遭真要死命了”。
浮山廟又叫朝陽庵,始建于漢朝,位于荒草庵東北一華里處。(注:作者系自由撰稿人)(明日請看“大麥島村(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