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祖先從云南長途跋涉來到青島所遭受的苦難,楊家村人都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不知道是不是基于這種心理,楊家村的人對敬神拜佛特別虔誠。那時臺東五路有座胡三太爺廟。據(jù)說原來是狐仙廟,因?yàn)楣虬莺刹淮蠓厦耖g的習(xí)俗,后來“狐仙”就演變成了“胡三”。“胡三”自然是男性,因此又變化成胡三太爺廟。每年正月初三,楊家村的人必去胡三太爺廟進(jìn)香。這廟拆得較早,后來在原址上建了臺東五路小學(xué),以后改名為臺東六路小學(xué)。正月初九,楊家村的人還要去道口路的下村廟燒香朝拜,同時趕盛大的蘿卜會。其實(shí)下村廟和蘿卜會,就在楊家村里。
下村廟亦名清溪庵,是楊家村的重要?dú)v史文化遺跡。下村廟從正門進(jìn)去,中有玉皇大帝殿,東有關(guān)帝圣君殿,西有火帝真君殿。還有青龍白虎殿,送子觀音菩薩殿,以及土地廟。這里的佛像比湛山寺的還要高大。廟東角掛著直徑一米多的大鐵鐘,一拉系著鐵鐘的繩子,鐘聲傳得很遠(yuǎn)。廟門外有兩根大旗桿,旗桿下端的石垛子的長寬高都有1.5米,旗桿底部的直徑也有30厘米,旗桿上掛著長條黃旗。
那時每年正月初九,下村廟都有熱熱鬧鬧的蘿卜會。蘿卜會那天,從大裕(同泰)橡膠廠墻外的道口路,東至的郭口路,北至遼寧路,人山人海。楊家村的人在家門口趕蘿卜會,蘿卜會也就成了楊家村的大節(jié)日。蘿卜會上不僅有許許多多賣紅秧蘿卜的、維縣蘿卜的,還有賣麥芽糖瓜、棉花糖、糖球、熟元宵、熱年糕之類民間小食品的,以及賣泥老虎、雙管小竹笛、玻璃鼓鼓咚、叭噠猴、小老鼠、皮猴子等玩具的。賣煙花爆竹的攤子也很多。蘿卜會上還有變戲法的、練氣功的、唱小戲的、打拳摔跤的。最讓老百姓開心的,還有那些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的雜耍。再加上鑼鼓喧天,鞭炮聲聲,真是一片歡樂的海洋。
“文革”期間,下村廟被紅衛(wèi)兵砸得“稀巴爛”。神像砸了,殿堂拆了,現(xiàn)在只能見到兩棟當(dāng)年道士居住的廂房。廂房屋頂上的月牙形小黑瓦,也因年代太久破損漏雨,已被換成現(xiàn)代樣式的太平瓦。門窗也更換了,窗變大了,門變得透亮了。但是屋檐的精工細(xì)作的多層次多插夾黑磚、支撐屋檐的14根朱紅色的方形木柱、和近1米高的朱紅色的護(hù)板,依然顯示著當(dāng)年廟宇的莊重與華美。這里,現(xiàn)在掛著市北區(qū)新聞出版辦公室、市北區(qū)圖書館、市北區(qū)文化局等文化單位的牌子,給人以新舊文化更替的時代感。
以上敘述的家族觀念、敬神意識,只是對歷史現(xiàn)象的客觀記錄,并無贊賞之意。同現(xiàn)代文明相比,那畢竟是一個過去了的時代觀念和意識。
楊家村的老式平房,現(xiàn)在幾乎都變成樓房了。尤其是遼寧路南側(cè)的楊家村地面,全部蓋成了氣勢宏偉的七八層居民樓——榮華小區(qū),毫無早年楊家村的痕跡。值得慶幸的是,在遼寧路北側(cè)的楊家村,還能看到楊氏傳統(tǒng)老房子。在臺東一路與清和路拐彎處,有孫氏兩棟老房子。月牙形小黑瓦的屋頂,60公分厚的墻壁,黑磚黑瓦的門樓,整塊木板的黑漆門,F(xiàn)在這兩棟房子分別經(jīng)營摩托車修理部和美容院。這里成了老楊家村的展覽品,成了懷舊的“寶地”。(注:徐東陽系青島中通公司退休職工,楊盛仁系青島農(nóng)藥廠退休職工)(明日請看“大麥島村”)
楊家村現(xiàn)在僅存的位于市北清
和路6號的老房子。林慶勝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