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思想品德突出者高考加分;學生互評進入高考視野;學生綜合素質納入高考范圍……新春伊始,一連串高考評價改革的“春風”讓這塊僵硬的“凍土”開始煥發(fā)生機。
高考,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中國老百姓的第一大事,因為她可以有效地推動不同階層的流動。毋庸諱言,高考的導向牽動著中小學教育的每一根神經(jīng),甚至作用于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但是,恢復高考20余年中,雖然高考在內(nèi)容、形式方面略有改革,但是“一考定終身”的慣例一直沒有打破。
此次改革政策直指高考評價的“要害”,真是痛快。國家教育部近日公布了2004年新的高考招生政策,其中在高考加分政策上,首次規(guī)定“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跡者”可以加分;上海市教育部門于日前下發(fā)的《上海市教育工作》“白皮書”,將根據(jù)‘化整為零、綜合評價、多元選擇、自主招生’的原則,繼續(xù)完善和推進高考改革,探索高等學校招生實行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與高校自主錄取相結合的辦法……
誠然,這些改革從范圍、進程等方面都限于探索階段,但是其意義所指令人欣慰。一方面,高考評價改革無疑是對教育最有效的促進。多少年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素質教育、學生“減負”等形式多樣的著力于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改革從未間斷過,但是這些改革在高考分數(shù)之爭面前都顯得蒼白無力。舉個我們身邊的“怪現(xiàn)狀”,小學考試等級制實行的如火如荼,但是學生進入初中的第一件事就是以分數(shù)告終的摸底考試,學校的苦衷是高考沒有變。不夸張地說,高考“指揮棒”昨天瞄準了科普知識,今天課堂上、書店里的科普書就可以“洛陽紙貴”。據(jù)悉,哈佛、牛津等世界名校把學生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的時間、社會實踐的表現(xiàn),作為高校錄取的重要依據(jù)。另一方面,高考評價改革對社會的價值取向也有深遠的影響,“只要學習好其它都可以不管”,這是縈繞在多少孩子耳邊的叮嚀。但是,從現(xiàn)在起品德好可以加分上大學,這些自然會在家庭教育中有些不同程度地體現(xiàn)。而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細胞,其變化對社會的影響也是不言而喻的。
2004年,我們對高考還有更多期待,因為在今年高考之前,教育部會公布2007的高考改革方案,以配合今秋新學期開始的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或許……本報記者劉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