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瀛
臘八過后,北方農(nóng)家孩子開始盼年了。他們或三三兩兩坐在一起,或一個人獨(dú)坐炕頭,都在哼唱那首不知流傳多少代的童謠。一字一板地嘴里哼唱著,小手比畫著,小腦袋晃著,仿佛置身于農(nóng)村過大年那歡快的氣氛之中了。
那首童謠,不知有幾個版本,遼河兩岸的農(nóng)家孩子這樣唱著:
二十三,升灶天;二十四,寫對子;二十五,掃塵土;二十六,烀豬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滿香斗;年三十,過油兒;年初一,磕頭兒。
在孩子們盼年的童謠聲中,村頭上響起每年都聽過的蒼老聲音:“灶糖,脆管兒糖啦!”媽媽讓孩子去買幾條,凍上,準(zhǔn)備臘月二十三送灶王爺上天了。民間俗稱臘月二十三為過小年兒,從這日起拉開忙年的序幕。晚上,用席篾兒做成的馬、雞、狗,擺在灶前,揭下灶旁墻上那張貼了一年的灶王爺,灶下生上一團(tuán)火,把灶王爺和他騎的“馬”,帶的“雞”、“狗”投入火中,跪在地上的孩子念著:“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在這小年兒夜,送灶王升天。
第二天早晨,大人們拿出一張大紅紙,叮囑孩子:“去到東頭兒張二爺家,請他老給咱寫副對子,告訴他,正月里請他來喝酒!边@時(shí)的張二爺家,早就有幾個孩子等在那里了。缺少文化人的農(nóng)村,有幾個人會用毛筆寫春聯(lián)的?有那么一個,寶貝了。張二爺?shù)淖趾茫瑢β?lián)的詞兒好,從臘月二十四開筆,一直要寫到二十八九。
勞累一年,過年得圖個干凈,“二十五,掃塵土”,各家各戶忙著掃房掃院子。媽媽把孩子們趕出去,頭上蒙塊布,竹竿上扎把大條帚,細(xì)心地把墻上的灰掃得干干凈凈。掃過塵的屋子,分外眼亮。在孩子的乞求聲中,大人把去年摘下的年畫找出,掛在墻上,這下子屋里就有年味兒了。
忙年,忙的就是過年那幾天的吃喝。臘月二十六的早晨,請來殺年豬的人到了。把喂了一年的那口肥豬捆上,殺豬人一刀下去,肥豬叫上幾聲,血流干了。燒水、煺毛、破肉半子。收拾完畢,殺豬人提著勞務(wù)得到的頭蹄下水,到另一家殺豬去了。這一天,村子里豬叫聲不斷,滿村飄出煮大塊方子肉和肉燉酸菜的香氣,孩子們是解饞了。
說是“二十八,把面發(fā)”,如果等到二十八才發(fā)面,怕是來不及了。村里的婦女們早早就把發(fā)好的面對好堿、蒸饅頭、蒸豆包。家中人手少的,還請來七大姑八大姨幫忙。黏豆包,蒸出一簾又一簾,饅頭,出籠一屜又一屜,揀出來,放在外邊凍上。如此,整個正月,女人們做飯就省事了,可有時(shí)間找姐妹們玩玩“嘎拉哈”了。忙活一天,第二天早晨,把祖宗板前香爐碗兒里的陳舊香灰倒掉,裝上新米或砂土,碗口蒙上紅紙,擺上供品,點(diǎn)燃紅燭,一家人跪在香案前,恭恭敬敬上香祭祖,求祖先保佑全家大小平平安安,豐衣足食。
盼年盼年,盼了一年,大年三十真的到了。家家戶戶房門大開,熱氣騰騰,炒肉絲、炒蘑菇、燉大魚,再來兩個過油菜,太陽卡山兒時(shí),團(tuán)圓飯開始。孩子會問:“怎么不燉小雞?”大人會說:“雞與饑同音,年三十兒不興吃這個。”大口喝酒、大塊吃肉,酒足飯飽,打一個盹兒,準(zhǔn)備晚上包餃子接財(cái)神嘍。年三十兒,無月光,方顯出孩子們手中那盞紅燈亮。走東家,串西家,鬧騰到半夜,鞭炮聲四起,炸出滿天火光,餃子開鍋,先敬神靈,家家接財(cái)神,舊歲除去,新春到來。孩子們在盼著天明,穿上新衣服,到親戚長輩家拜年?纳蠋讉頭,能得塊兒八角壓歲錢,不是可以買幾掛鞭嗎?
半個世紀(jì)過去,還有人記得那首盼年童謠嗎?餃子年年吃,鞭炮年年放,可不會有孩子一字一板地哼唱“二十三,升灶天;二十四,寫對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