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爐包王中王!西鎮(zhèn)人民小食堂!
1980年代初,在莘縣路42號大院內(nèi)
由街道居委會辦起了“莘東爐包舖”
兩間房子加上走廊,條件簡陋
包子是韭菜餡,大肉丁,味道很香
一時蜚聲西部,成為當(dāng)時的島城名吃
94、95年是爐包鋪的鼎盛時期
在上年紀(jì)的青島人里可謂家喻戶曉
一到飯點,買爐包的街坊“首尾不相望”
隨著一鍋熱氣騰騰的爐包新鮮出爐
滿街油香、面香,是最樸實的美味
時光流轉(zhuǎn),還是那個西鎮(zhèn)
王姐家烤串?dāng)傋右廊换鸨?/p>
趙家的牛肉砂鍋仍舊美味
“莘東爐包舖”漸漸已被人們遺忘
老西鎮(zhèn)爐包鋪的故事
現(xiàn)在還記得的還有多少?
緣起八十年代的老味道
上世紀(jì)八十年代初,在莘縣路42號大院內(nèi),由街道居委會辦起了“莘東爐包舖”,當(dāng)時是南村路街道辦事處(后合并到云南路街道辦事處)的一家下屬服務(wù)公司。這家面向小港碼頭的面食店因靠近大窯溝,位置在莘縣路東邊,由此得名。
兩間房子加上走廊,條件甚是簡陋,但就是這樣的一家面食鋪,短短的幾年里,蜚聲島城西部,成為當(dāng)時的島城名吃。除了那個年代好吃的東西比較少等客觀因素,即使放到了現(xiàn)在也不得不說是一段傳奇。
莘東的爐包肉大量足,尤其是金黃的嘎渣脆脆香香的。幾十年如一日,小店賣的除了爐包就是小米稀飯,連咸菜和大蒜一直就是免費的,后來還加上了的鍋貼。
店里角落擺滿了袋袋的面粉或捆捆的韭菜和大蔥,雖然狹小,但干凈利落的大媽,連搪瓷茶缸灶臺鍋蓋都擦的锃亮,包子也是出了名的貨真價實、童叟無欺。
幾張長桌,幾條長板凳,每到飯點來買包子的街坊總會排起長隊。因為面食店正對著小港的漁民碼頭,最夸張的是對面小港里的漁業(yè)公司的員工,每次來買爐包都是用大水桶拎著滿滿一桶回去,得兩個人抬著才能帶走!
莘東爐包鋪一直存在在小港沿街的老建筑內(nèi),但永遠(yuǎn)不變的是那種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低調(diào)。07年因為修快速路,爐包鋪拆了,隨著小港的諸多老房子一起消失在城市改造的進程中。
“島上名吃、獨一無二”,店外墻面上那模糊的字體隨著老店一起消失。一度以為這樣的老鋪子只能從記憶深處找尋了…
沒落爐包鋪子重新開張
說來也巧,為了追尋老味道我曾數(shù)次來過莘縣路尋找老爐包鋪子,最終都失望而歸。上個周一次偶然的機會去西鎮(zhèn)辦事,在火車站后巷的就廣州路與南村路交界處發(fā)現(xiàn)了這間門頭!不經(jīng)意間莘東爐包似乎又重新回到了我們的身旁~
午飯時間特意趕了回來,進門直奔主題的要了一鍋爐包!等爐包的功夫,和店員開始了攀談。多方打聽之下,確定真是莘東爐包老人創(chuàng)辦的分號。
由當(dāng)年老爐包鋪子的人親自監(jiān)督配方,和面/餡料都是當(dāng)年的老手藝!一個小小的店鋪,雖然已消失十年多,但當(dāng)年那種記憶里的感覺、和味道,勾起了人們無限的回憶與遐想。
金黃的噶渣,大大的肉丁,外焦里嫩、湯汁豐富。莘東爐包的名頭是名不虛傳,不過28元一份的價格屬實已不便宜。
曾經(jīng)長板凳、老房子搬進了如今的酒店,金黃的爐包餡料依然夠足。爐包雖然好吃,但似乎也吃不出當(dāng)年那種用碳水填飽肚皮的幸福感了。
站在廣州路上回望,那曾經(jīng)熟悉的字眼,剎那間恍如隔世。店里的爐包依然美味,但似乎和當(dāng)年也不再一樣。
韭菜爐包島城名揚
莘東小店記憶悠長
對于很多老西鎮(zhèn)人而言
莘東爐包可能已經(jīng)成為
過去一段歲月的象征和延續(xù)了
能回來總是好的,不是嗎?…